立夏
——绿荫渐浓时:立夏养生的中医智慧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立夏,四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立夏作为夏季第一个节气,送走明媚春光,顺接繁茂之夏。
“初候蝼蝈鸣,二候蚯蚓出,三候王瓜生。”拉开立夏的序幕,听闻田间蛙声一片,低头可见蚯蚓为农民辛勤掘土,瓜苗、菜芽争相痛饮清甜的雨水,比赛着长大,可谓万物繁荣,始于立夏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降雨丰盛,成长于适宜的温度,沐浴着充足的阳光,春天的作物至此已经长大,夏季作物更是茁壮成长。沛雨甘霖对于农作物和植物当然是喜事一桩,然而酷夏暴雨或使人不适。

心与夏季同属火行,中医认为心对应夏,心气通夏气,此时心火开始横行霸道,慢慢燃起,加上此时很多地区气温明显升高,炎暑将临,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,出汗增多,暑湿易伤气,常使人烦躁不安、倦怠懒散;同时亦需防备夏日暑热之邪,其灼于肺卫则自觉毛孔闭塞、汗出不畅;困于脾土则易导致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不适。
壹.迎夏启冰,以消夏热
《孝经纬》中记载:“谷雨后十五日,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。”物至此时,皆生而起。“立夏日启冰,赐文武大臣”,立夏这天,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启封上年冬天贮藏的冰,由皇帝赐给百官,以消暑热。

贰.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
立夏前一天,很多人家就开始煮“立夏蛋”,一般会加入茶末或胡桃壳。有句俗语为: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。”“疰夏”也叫“苦夏”。立夏后暑湿渐重,易困阻脾胃,耗伤正气,出现倦怠嗜卧、低热、食欲不振等不适。
鸡蛋性平,可补气虚,安神养心,为了预防疰夏,常在立夏节气这天吃“立夏蛋”,能增强体质,预防在夏季出现的苦夏症状。
叁.尝新
部分地区有“九荤十三素”之说,九荤为鲥鱼、鲚鱼、咸蛋、螺蛳、鸭、腌鲜、虾、猪肉和鲳鳊鱼;十三素包括樱桃、梅子、麦蚕(新麦揉成细条煮熟)、象笋、蚕豆、豌豆、黄瓜、莴笋、萝卜、玫瑰、茅针、草头、松花,各地稍有不同。
苏州有“立夏见三新”的谚语,三新为樱桃、青梅、麦子。
四川及浙江的岩坦山区家家吃竹笋、槐豆、豆腐。
广西某些地方吃“五色饭”,即用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这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的“立夏饭”……但是,不论是哪个地区的饮食习惯,都是以健脾胃、清暑湿为主。
节气流转间,中医智慧教会我们以柔克刚:于炽热中守一份冰清,于生长中存一份收敛。愿以立夏为始,调脏腑如和琴瑟,养心神若蓄清泉,在天地炽烈与人体温煦的平衡中,安然步入盛夏之门。
编辑: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